樊莎莎:鵬摶風雨見逍遙——重讀《逍遙游》的精神突圍 | |||
煤炭資訊網(wǎng) | 2025/5/4 14:19:09 散文 | ||
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”,莊子以神來之筆在青簡上掀起驚濤駭浪,當北冥之鯤化而為鵬,“水擊三千里,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”的磅礴意象,瞬間沖破現(xiàn)實的桎梏。這奇崛的想象恰似李白“大鵬一日同風起,扶搖直上九萬里”的沖天豪情,將生命的壯闊與不羈推向極致。然而細究之下,即便大鵬能攪動風云,終究需借海運之力,正如蘇軾在宦海沉浮中感慨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,世間萬物皆困于“有所待”的枷鎖之中。 莊子筆下的蜩與學鳩,安于“決起而飛,搶榆枋而止”的局促天地,對大鵬的志向嗤之以鼻,這短視之態(tài)恰似“夏蟲不可語冰”的認知局限。但莊子真正的智慧,在于揭示無論是鴻鵠之志還是燕雀之安,本質(zhì)上都未擺脫外界的束縛。就像蘇軾在風雨中吟出“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”,看似灑脫不羈,卻仍在宦海風波中艱難突圍。真正的逍遙,是超越這種種困境的“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辯”。 “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圣人無名”,莊子勾勒的逍遙境界,恰似蘇軾在赤壁之下悟透的“物與我皆無盡也”的豁達。當東坡居士寫下“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”,他已然在精神層面實現(xiàn)了對人生起伏的超越。這種超越,不是對現(xiàn)實的逃避,而是如李白在《將進酒》中“鐘鼓饌玉不足貴,但愿長醉不復醒”的狂放,以精神的自由對抗世俗的桎梏,在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保持心靈的澄澈。 在流量裹挾的時代洪潮里,短視頻切割著光陰,算法編織成信息繭房,人們或是被“成功學”的浪潮推著狂奔,困在996的循環(huán)里疲于奔命;或是在同輩壓力與消費主義的漩渦中沉浮,被虛無的焦慮啃噬內(nèi)心。社交媒體上不斷刷新的“完美生活”,讓無數(shù)人陷入自我懷疑,如同困在精密齒輪中的零件,看似高速運轉(zhuǎn),實則早已迷失方向。莊子的逍遙哲學恰似一劑良藥,提醒我們“鷦鷯巢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”,唯有放下對外物的執(zhí)念,以“心齋”“坐忘”的智慧清空心靈,方能如李白筆下大鵬般掙脫枷鎖,在蘇軾“也無風雨也無晴”的豁達中,尋得精神的終極自由。 合上《逍遙游》,莊子的哲思仍在耳畔回響。這不僅是一篇奇文,更是一面映照心靈的明鏡。它啟示我們:人生真正的逍遙,不在于外界的順逆,而在于內(nèi)心的超脫。愿我們都能以大鵬之志沖破世俗的迷霧,以“也無風雨也無晴”的曠達擁抱人生,在天地之間完成一場屬于自己的逍遙之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