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 成:青春的刻度 | |||
2025/5/9 8:10:42 詩詞 | |||
百年前的五月,墨汁浸透石板,
鋼筆尖刺破租界的黃昏—— “還我青島”的標語裂開夜空, 像一柄未銹的鑰匙, 撬動古老齒輪的咬合。 他們以白話為火種,燒穿文言的繭, 把“科學”種進龜甲裂紋, 讓“民主”成為蒲公英,在廣場上飄散。 此刻,我站在玻璃幕墻與青磚的夾縫里, 聽見地鐵呼嘯著碾過地殼的年輪。 外賣騎手穿過故宮紅墻的投影, 程序員敲擊的代碼,正替敦煌壁畫補全 褪色的飛天衣袂。 我們不再舉火把,而是握緊光纜, 用光纖編織星圖,在算法里打撈沉船。 看,風電塔的臂膀攪動季風, 光伏板在戈壁灘上焊接光的鱗片; 深海探測器吞吐著鹽粒與數(shù)據(jù)流, 像一尾銀色的鰩魚,游過《山海經(jīng)》未名的深淵。 而扶貧手冊里的數(shù)字長出羽毛, 將偏遠山村的炊煙,托舉成云端的坐標。 有人拆解青銅鼎的銘文,寫入?yún)^(qū)塊鏈, 讓司母戊大方鼎在元宇宙重新開口: “這尊鐵銹鑄就的青春, 曾用斷指掐滅鴉片的煙斗, 如今正用指紋解鎖量子態(tài)的北斗。” 而我們的姓名,不過是長河里逆流而上的魚群, 用鰓過濾重金屬的污染, 用尾鰭劈開塑料的冰層。 當AI開始模仿李白的平仄, 我們更愿做未校準的語法錯誤—— 在實驗室培育抗鹽堿的水稻根系, 用無人機播種亞馬孫雨林的遺囑。 讓五四的血脈成為永不閉合的傷口, 滲出鐵質與鹽分,供養(yǎng)每一株倔強的野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