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 瀅:朦朧中的希望--讀戴望舒《雨巷》有感 | |||
2025/7/18 8:35:11 寫作 | |||
剛邁入大一,就接到院校的一個任務:寫一篇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感悟。于是就央求平日里忙于工作的老爸,一起欣賞戴望舒的美文《雨巷》,感受詩中的凄婉之美、朦朧之美。
戴望舒的《雨巷》寫于1927年夏天,在血腥的“四一二”大屠殺之后。詩人時年22歲,曾因投身革命被捕,面對軍閥的白色恐怖,在痛苦中陷入彷徨、迷茫、奮爭。 作者幼年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,小學和中學都要走過那條長長的青石板路,這種經(jīng)歷給作者提供了優(yōu)美的意境。小巷給人一種幽深寂靜之感,加上蒙蒙細雨,整體給人帶來一種朦朧美。 《雨巷》一文中除了小巷這一意象外還有許多意象,如油紙傘、丁香等。每個意象有著不同含義,它們所包含的情感也不同。 油紙傘是一個真實雨具。在那個時代人們所用的雨具還不像現(xiàn)代那樣先進。那時經(jīng)濟發(fā)展處于落后時期,油紙傘符合當時環(huán)境。若作者寫的是其他雨具,如透明的折疊傘這不符合現(xiàn)實。文中的油紙傘作者并沒有過多描述,用一把平凡、普通的雨具,給讀者想象的空間,拓展讀者思維,避免喧賓奪主,落俗套。另一方面和雨巷很好的結合起來,在暮春時節(jié),在寂寥的雨巷,有一位孤寂的行人撐著一把油紙傘,給文章平添了一種孤寂、冷清的意象圖。 丁香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象征著美麗、高潔、愁怨。比如杜甫的《江頭詠丁香》,“丁香體柔弱,亂結枝猶墊”。表達了丁香的高潔。丁香花開在暮春,詩人往往對著丁香傷春,對著丁香訴愁。比如李商隱的《待贈二首》“芭蕉不展丁香結,同向春風各自愁”。李暻的《攤破沙·浣溪沙》“丁香空潔雨中愁。”等表達了愁怨。而雨巷中的丁香寫的是雨中的丁香,雨中的丁香雖美,但容易凋零。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。文中想象出一個丁香般高潔且有愁怨的姑娘,既有丁香一樣美麗和芳容,又有丁香般的憂愁。包含作者對美的追求,也包括作者美好理想破碎的痛苦,展現(xiàn)出一種凄婉之美。 本詩多種情感交織例如:孤獨感:通過"獨自""寂寥""彳亍"等意象反復強化,展現(xiàn)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孤立;幻滅感:丁香姑娘的轉瞬即逝象征著美好理想的破滅,"消散了顏色與芬芳"暗喻革命失敗的挫敗;希望感:結尾的"希望飄過"將"逢著"改為"飄過",在絕望中保留微弱的期待。 本詩采用了象征的藝術手法。作者借用象征手法將丁香的高潔、美麗和愁怨結合起來三位一體,抒發(fā)自己彷徨、感傷的情緒,以及現(xiàn)實黑暗和理想破碎的痛苦。由全文可知作者雖經(jīng)歷巨大磨難,卻從未放棄希望。仍希望遇到丁香般高潔的姑娘。作者渴望著救贖,即使這份救贖短暫,這無不說明作者對新生活的渴望,渴望自己能夠逃離苦難,走向光明。 讀《雨巷》后得到許多啟示: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,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遭遇很多磨難。但我們應不忘初心,堅持到底。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。”我們會遇到丁香般高潔的姑娘,她會給我們帶來希望,會激勵我們頂著風雨、逆風前行。 輔導人:孟凡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