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富強:耄耋煥新,信仰如炬照征程 | |||
2025/7/2 11:14:27 論文、言論 | |||
2018年,83歲的牛犇以顫抖的手遞交入黨申請書;2025年,92歲的游本昌在黨旗下完成了跨越世紀的信仰奔赴。
這是信仰種子的世紀萌芽,從親歷感動到精神追隨。當游本昌回憶起上海解放時解放軍露宿街頭的畫面,那些嚴守紀律的身影早已在少年心中埋下信仰的種子 —— 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“不拿群眾一針一線”的具體感動,是“黨和國家造就了我”的生命頓悟。從龍?zhí)籽輪T到國家一級演員,他用七十載藝術生涯印證著一個真理:個人成長的根系,永遠深扎在黨和人民的沃土中。這種從青春見證到暮年追隨的精神歷程,恰似老樹新枝,在歲月深處綻放出信仰的新芽。 這是藝術實踐的黨性注腳,角色無大小、匠心自生輝。游本昌跑了20年龍?zhí)?,卻為一個無名農(nóng)奴角色查閱 19本史料;80歲拍《繁花》時堅持不用替身,90 歲仍奔赴鄉(xiāng)村講臺開展戲劇美育。當“鞋兒破帽兒破”的濟公形象成為跨越時代的經(jīng)典,本質(zhì)是 “濟世為公” 的黨性追求融入了藝術肌理。他用行動詮釋:“文藝為人民”不是口號 —— 是龍?zhí)捉巧锏目紦?jù)匠心,是高齡片場的較真堅守,更是把戲劇美育播撒到山野鄉(xiāng)間的 “無我利他”。這種打破年齡桎梏的藝術擔當,讓“為人民服務” 的宗旨有了可觸摸的溫度,正如他所說:“角色可以是小的,但藝術追求必須是大的。” 這是百年大黨的精神磁場,從個體追隨到群體奔赴。牛犇、游本昌們在銀發(fā)之年選擇入黨,折射出中國共產(chǎn)黨作為 “最牛政黨” 的深層邏輯:從50 余名黨員到1.02億先鋒,從救亡圖存到復興偉業(yè),黨始終以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”的情懷凝聚共識。這些“新黨員”追求的從不是政治光環(huán),而是加入一個以“為人類作貢獻”為己任的組織。當 92 歲的游本昌對著鏡頭說“沒有共產(chǎn)黨就沒有我的藝術生命”時,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政黨穿越世紀的精神磁吸 —— 它讓不同時代的人都甘愿將個人理想熔鑄于民族復興的征程,正如星火匯聚成銀河,信仰的力量在代際傳承中愈發(fā)磅礴。 這是銀發(fā)黨員的生命答卷,黨性如金、永不褪色。每日雷打不動的政治學習、通過新媒體傳遞正能量、為山區(qū)孩子講解戲劇時眼里的光…… 游本昌用行動重寫了“耄耋之年”的定義。在他看來,“只要還有一口氣,就要為黨工作”不是口號,而是“活到老、學到老、奉獻到老”的終身實踐。當白發(fā)與黨徽交相輝映,當九旬身軀依然奔波在基層,我們終于懂得:共產(chǎn)黨員的“退休年齡”從不存在 —— 那是一種將生命與黨的事業(yè)深度綁定的精神境界,是“春蠶到死絲方盡”的信仰堅守,更是“革命人永遠是年輕”的生動詮釋。 站在“平視世界”的時代坐標上,這些耄耋新黨員用人生書寫的答卷,既是傳奇,更是指南。他們讓我們明白:信仰的重量從不以年齡丈量,而在于是否愿意讓個人理想成為民族復興畫卷中那筆堅定的勾勒。當更多人接過他們手中的信仰火炬,便可預見:這跨越世紀的精神接力,終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上,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芒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