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亞勤:遺忘之前,把故事輕輕拾起——讀《朝花夕拾》有感 | |||
2025/7/23 16:22:53 寫作 | |||
著名作家歌德曾經(jīng)說過:“讀一本好書,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。讀完魯迅先生的《朝花夕拾》,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。細(xì)品這本書,就像品一杯名茶,入口時苦澀,回味時卻又十分香醇。 翻開《朝花夕拾》,就像打開了魯迅先生藏在心底的舊木匣。 "朝花夕拾"四個字像首朦朧詩。清晨帶著露水的鮮花,傍晚才彎腰拾起,這個動作本身就有種溫柔的遺憾。這本書原名《舊事重提》,后來覺得太直白,換成現(xiàn)在的名字,就像給老照片加了層復(fù)古濾鏡。書中有十篇散文,從百草園的蟋蟀到留學(xué)日本的幻燈片事件,串起他生命前三十年的珍珠,每顆都折射著時代的光。 《朝花夕拾》對于我們來說未免有些難懂。然而,不難看出,字里行間都表達(dá)著魯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,散透出魯迅童年的天真爛漫。我認(rèn)為,這部《朝花夕拾》不但文章寫得好,題目也很有趣。魯迅的童年仿佛是那“朝花”,絢爛美麗,魯迅先生到了中年,又去“拾”那些花了,細(xì)細(xì)回想,慢慢品味,別有滋味,夕陽的映照使它平添了一種風(fēng)韻,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聯(lián)翩、回味無窮。這便是“夕拾”??v然這花上有眾多的細(xì)刺,卻也敗不了魯迅先生“拾花”的興致:即使這“刺”讓人對“花”有了些不愿靠近的想法。這“刺”也是魯迅先生在書中著力寫的、批判的,魯迅先生用諷刺的手法表達(dá)了對封建舊制度、舊道德的不滿與厭惡。 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是這本書中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,它描寫了魯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,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(yán)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。既表現(xiàn)了兒時魯迅對知識的渴望,也寫出了兒童向往自由的天性。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、自由自在、與小蟲子們?yōu)槲榈娜兆?,這樣的童年值得我們細(xì)細(xì)品味。油蛉在這里低唱,蟋蟀在這里彈琴,魯迅的童年像是一支大自然圓舞曲般絢麗多彩。魯迅先生用詩一樣的筆觸,舒卷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。這篇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是魯迅甜美歡樂的回憶,同樣也是對自然和知識的追求。 合上書頁,那些泛黃記憶已悄然生長為理解中國的精神地圖。魯迅先生用溫情的筆觸告訴我們:所有對當(dāng)下的思考,都必須從誠實地面對記憶開始。就像他在《小引》中寫的:"帶露折花,色香自然要好得多,但是我不能夠。"這份帶著時間包漿的誠實,正是經(jīng)典永不褪色的,我仿佛看見魯迅先生坐在昏黃的臺燈下,把回憶里的歡笑與眼淚一顆顆串成珍珠。這些"朝花"在時光中不僅沒有枯萎,反而在"夕拾"時綻放出更美的光彩。原來再偉大的人,心里都住著一個需要溫暖與理解的孩子,而這份真誠,正是《朝花夕拾》最打動人的魔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