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工張英的幸福生活 | |||
2025/7/6 9:36:06 人物展示 | |||
七月的青海省海西州義海能源大煤溝煤礦,天空湛藍,綠草如茵,清風拂面,白云舒卷,猶如一幅山水畫在天地間煥發(fā)著勃勃生機。
天剛蒙蒙亮,辦公樓里總會有一個忙碌的身影——張英正彎著腰,認真擦拭著盥洗室的洗手臺。瓷磚在她手下泛著溫潤的光。“張英,來這么早!”同事打招呼。“剛來一小會兒,把這兒拾掇利索了,大伙兒上班用著舒坦。”張英笑著回應。簡單的話語藏著她對工作的那股子實在勁兒。 2017年9月,張英帶著對礦山生活的期待從河南鶴壁來到大煤溝煤礦。說起來,她和煤礦的緣分要從丈夫岳朝峰算起。岳朝峰早在2004年便在義煤集團鐵生溝煤業(yè)工作,一干就是十三年,直到2017年企業(yè)因資源枯竭關停,才調(diào)入義海能源大煤溝煤礦,成為煤場管理中心的安全員。夫妻倆從河南到青海,跨越地域的職業(yè)軌跡,最終在高原礦山交匯成穩(wěn)穩(wěn)的幸福。 “以前在鐵生溝,出門就是山;現(xiàn)在住鶴壁新區(qū),樓下就是超市。”張英翻出手機里的家庭照,三室兩廳的新家里,女兒正坐在沙發(fā)看書,屏幕一亮,兒子的喜報跳出來:“媽,我今天拿到了軟件競賽二等獎!”這對曾因礦山資源枯竭面臨生活轉(zhuǎn)折的夫妻,這些年相互扶持,硬是把日子過得越來越有奔頭,現(xiàn)在家安在了鶴壁,月月有收入,孩子們有出息,心里那叫一個甜。 說到孩子們,張英臉上堆滿了笑。26歲的女兒岳亞姍,2021年從鄭州信息職業(yè)學院畢業(yè)后,自主創(chuàng)業(yè),沒找家里要錢,自己在鶴壁老區(qū)地王廣場開了家小吃店。“這丫頭可倔了,不亂花錢,說要攢錢給家里裝修新房。”張英掏出手機翻看著女兒發(fā)的飯店日常,鏡頭里系著圍裙的女孩正麻利地招呼客人,“大二那年還拿過獎學金,周末去快遞點兼職,說既能鍛煉自己又能掙點零花錢補貼生活。” 19歲的兒子岳剛里,2023年考上了河南信息統(tǒng)計職業(yè)學院,現(xiàn)在是班里的組織委員。“這孩子打小就愛搗鼓電腦,現(xiàn)在倒成了吃飯的本事。”張英笑著說,言語間滿是驕傲,"他說以后要搞個煤礦安全管理軟件,給咱礦上也添點科技范兒。" 作為后勤中心的一員,張英總是把工作當成自己的活來干。一塊兒干活的段金香大姐常念叨:“張英拖過的地面總是一塵不染,擦過的櫥窗能照出人影兒。最難得是她那股子熱乎勁兒,啥時候都笑呵呵的,讓人打心底里喜歡。” 問她天天這么干,累不累?張英擺擺手,“累啥哩?在這里干活,工資比家里高,發(fā)放準時,工會每年有金秋助學,80歲以上老人還有孝心補貼,很知足。”說到丈夫,她的笑更深了。“朝峰脾氣好,不打牌不喝酒,說話和氣,踏實肯干,會關心人。”她頓了頓,眼里是藏不住的柔情,“有他在,日子過得踏實,心里舒坦,干啥都不覺得累。” 張英說,這幾年礦上的變化她都看在眼里,打心眼里覺得好。“以前冬天冷,現(xiàn)在辦公樓和職工宿舍都通了暖氣,不出樓道就能接到干凈水,食堂也裝了紅外取暖器,吃飯熱乎乎的...”她掰著指頭數(shù)著礦區(qū)一點一滴的改進。“礦領導每周都到區(qū)隊座談,問我們需要啥,有啥建議,有啥困難。領導說‘職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’,這話聽著就暖心。" 從河南淇縣的鄉(xiāng)村到鶴壁新區(qū)高樓,再到大煤溝煤礦這個戈壁高原上的大家庭,張英用自己的雙手,一點點撐起了這個家,也在這里找到了踏實和歸屬。這份踏實,就像礦上領導說的那句“職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”一樣,暖到了心里。企業(yè)把職工的“小事”放在心上,職工便會把企業(yè)的“大事”扛在肩上。 “張英望著窗外,眼里閃著光。這束光,是對家的愛,對礦山的愛,對眼下踏實日子的滿足和憧憬。”日子越過越甜,咱得把這份幸福,好好守下去。
|